东湖评论:24小时书房如同精神上的“深夜食堂”
炎炎夏日,当太阳逐渐西沉,夜色笼罩城市,一盏盏亮起的读书灯,为人们提供了休息放松的港湾。从上海的24小时公园图书馆,到深圳全天候开放的百姓书房,再到武汉东西湖区夜间开放的图书馆,各地持续培育夜间阅读生态,让阅读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与人文关怀的美好延伸。若把好书比作佳肴,那么24小时书房就是精神上的深夜食堂,给白日里浮躁的灵魂带去慰藉和平静。
24小时书房的火热现象,是全民阅读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于夜间生活的需求,同时提升了图书馆的利用率,无疑是书香社会建设的良好举措。但作为一个新兴的生态,要更好地让24小时书房服务群众,发挥作用,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不断优化。
强化设施建设,提供良好阅读氛围。在设施方面,要针对夜间阅读的特点配套,比如上海市虹口区书院,为夜晚来阅读的人群提供简餐、咖啡、饮料等服务。馆藏资源方面,要做好市场定位,提供高质量图书,加强图书分类引导,图书产品研究;引入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对借阅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性进行数及更新工作;适当开设个性化服务,如经典阅读导赏等,满足群众精细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合理分配资源,增强民生关怀意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全时间段开放的确会带来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但图书馆要多些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场馆可以根据实时到访人流量,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数量,给予相关人员调休、补贴或招聘志愿者补充人力。同时,全时间段开放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延长时间,还应该做好市场调查,根据人群结构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放区域,合理分配资源,更好地降低成本,匹配需求。
融合文化元素,打造特色精神地标。一方面,各地图书馆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阅读空间,积极创新探索,打造有特色、有品质、有温度的阅读场所。另一方面,各场馆要积极探索举办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与“文创+”“非遗+”“演出+”等元素融合,开设特色文创柜台、策划非遗主题展览、举办特色文化演出,如朵云书院举办的打击乐讲座,上海书城将举办的系列活动“中华经典共读”。从书出发,开展特色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热情,达到资源优化,实现文化成果互惠共享的目标。
水韵潺潺滋润万物,书香幽幽培育众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这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书店就是读者们的“深夜食堂”,24小时书房的火热,是公共文化机构和公众需要的协同共振,只有怀揣“以人为本”初心,不断强化服务内容,才能够让24小时书房真正成为抚慰人心的强大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薛雅涵(武汉东西湖)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