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
国新办昨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等受邀出席答问。
会上他介绍称,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已经达到88.3万个,今年以来各类慈善组织向重点受灾省份捐赠款物近30亿元,有力支持了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
完善助残相关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应询回应称,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持证的有3800多万。民政部将继续落实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截至今年8月,该制度共惠及1191万困难残疾人和1607.4万重度残疾人。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减轻生活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负担;优化补贴申领方式,强化“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主动服务”等便民服务举措,让残疾人办理申领更加方便快捷。
重点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刚需
陆治原应询回应,在老龄工作方面,将会同有关部门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在优待政策、文体活动、法律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助老、金融惠老等方面,每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些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
关于“家门口的老年食堂”,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支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各地在老年助餐工作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了养老机构+助餐,过去养老机构的餐饮服务只管机构内的老人,现在通过拓展功能,可以向社会上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这很好地利用了现有资源。
下一步,民政部将坚持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出“助”的功能,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重点服务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刚需,帮助经营主体降本增效,实现持续发展。
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1.5万家
唐承沛介绍,乡村地名是乡村治理的“数据底座”,是城乡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民政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聚焦乡村地名建设不充分的问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安装楼门牌1442万块,乡村地区“有地无名”“一地多名”等问题持续改善。有的地方推动设置“乡村一张图”,变“进村问路”为“进村看图”;一些地方设置二维码标志牌,扫一扫就能实现生活缴费和网上办事,便利乡村百姓生活便捷化、现代化。
会上,民政部办公厅主任刘喜堂介绍,截至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5万家,公益慈善在乡村振兴、科教文卫、生态保护、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本报记者李岩责任编辑:张元(E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