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上话民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大家搬个小板凳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就把事情商量确定了。”近日,走进贵阳市花溪区清溪街道齐心社区三五三七厂家属区,居民和社区干部正围坐一起,商讨社区建设事宜。

齐心社区于2023年9月成立,辖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区域内有三五三七厂家属区、矿灯厂家属区、麒鑫新时代广场、康城花溪等小区,共1968户、5000余人,是一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城市社区。

“社区成立以前,辖区存在信访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等问题。如今,社区新建,如何第一时间收集居民的呼声,畅通居民的诉求渠道,统一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些具体问题一下摆到我们面前。”齐心社区党支部书记邓承喻说。

党员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基层。邓承喻带着社区干部走访一个个小区后发现,居民们经常在茶余饭后搬上几个小板凳,坐在一起聊天话家常。受此启发,“小板凳+”的做法应运而生,党员干部“拎凳”办公在齐心社区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小板凳”上凝共识

“这种家常话我们能听懂,也乐意听,每次大家都准时参加。”居民听完“小板凳·微讲堂”后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小板凳·微讲堂”在齐心社区成为受欢迎的学习阵地。没有会议室、没有讲话稿、没有既定议程,放下一张张可移动的小板凳,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宣讲就开始了。有的老年人关心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有的居民关心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有的关心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宣讲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

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社区组织老党员、退役军人等,把小板凳搬到小区院落、单元楼道、居民家中,以“微讲堂”的形式向辖区群众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凝聚社区治理的思想共识。

“居民们很喜欢这种家门口的学习阵地,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40余场,更有效地把居民凝聚在一起。”齐心社区干部王懿介绍。

“小板凳”上察民情

“开会能解决问题,我们才愿意参加。”一次,在矿灯厂小区举行的恳谈会上,一位居民提出辖区路灯不亮的问题。

社区干部及时记录下来,经过走访核实,原来,矿灯厂小区移交后,原厂方不再对小区进行兜底管理,小区路灯基本不亮,群众出行受限,以前社区没成立,不知道上哪反映。

在社区党支部的协调下,很快,19盏太阳能路灯进驻矿灯厂小区,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

“不只是安装路灯,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畅通小区生命通道等民生实事全都靠‘小板凳·恳谈会’。”矿灯厂小区居民唐世荣说。

居民事、居民议,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症施策才能事半功倍。邓承喻把“小板凳·恳谈会”这种接地气的党群协商议事会形成机制,定期在每个小区举行,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格员参与,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

今年以来,齐心社区以“小板凳”形式组织“恳谈会”10余场次,收集到意见建议30余条,已经办理20余条,形成了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同频共振”的治理新路径。

“小板凳”上聚合力

老旧小区治理一直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齐心社区有两个老旧小区实施“旧改”,矛盾和问题较多。

齐心社区把居民意见建议梳理成任务清单,细分为“马上办”“尽快办”“协商办”三大类,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以社区党支部为载体,邀请职能部门、共建单位、兼职委员、辖区商户等参加“小板凳·连心桥”活动,帮助解决居民难题,逐步形成群众点单、组织派单、部门接单的工作机制。

“在‘小板凳·连心桥’机制帮助下,齐心社区修建了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划定停车位170余个,化解信访积案2件,调处矛盾纠纷40余起,社区逐步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邓承喻说。

谈及“小板凳+”的探索,邓承喻表示,一年多来,“小板凳+”的做法成了拉近党群干群距离的纽带。“曾经有人问我,‘小板凳’,何为小,何为大?在我看来,‘小板凳’,小在凳子不足一尺见方,大在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群众安心我们才能放心。”